人無須先了解消化系統怎運作才懂得進食吸收,不過當出了毛病,就必先了解運作才能順籐摸瓜,解決問題。月經也是這樣,一般人以為只是一個月一次的事情,事實都被看輕了。
哺乳類演化子宮,對比其他動物體外發育,幼體在子宮內完成發育可受更大保護。代價是,其他動物的發育能量來自卵黃,相對下,人類的卵子小得幾乎肉眼不見,能量單靠母體。子宮內膜是子宮最內層,負責提供胚胎發育初期的養分,而後期被胎盤取代。妳問:為甚麼需要月經呢?
子宮內膜充滿血管和腺體,因為高養分,而且不是完全封閉,受細菌感染的機會比其他器官更高,性交時進入的精子對於子宮更是外來物。因此,月經時子宮內膜剝落,一切從內而外排出,可確保子宮健康,受精卵亦有最佳環境殖入。正是經血污穢,女人才得到潔淨。女人一生可能只生幾個小孩,但每天卻要花一部分能量令子宮內膜增厚,不斷付出,為的是將來。
生理上,月經週期受許多激素和內分泌腺控制,不易在此說明,但重點是「動態平衡」,一部分的疾病就是源自失衡。血液中不同激素隨時間有不同濃度,幾個激素分子就足以引發強烈的瀑布效應,所以少少影響也不容忽視。除了飲食外,情緒最為左右內分泌,壓力會令人生暗瘡,而太大的情緒變化就影響週期、痛楚和血量。同時,內分泌也會影響情緒,包括血清素和腦內啡,所以有些女孩在月經來潮時會情緒低落或異常激動,甚至無故流淚,以排走多餘的激素。情緒和月經互為因果,壞情緒弄壞月經,壞月經又會弄壞情緒,所以除了受到愛護和控制好情緒外,女孩子也要明白不要勉強自己的情緒,它有一部分受到身體限制的,要懂得體諒自己。
月經不一定要廿八天才正常,重要是日數穩定,不時長時短,不少於廿一天,不多於三十五天。若連續三個月沒有月經就是閉經,長期有血即屬血漏,要及早求醫。有些女性距上次月經十四天左右便出血,未必是週期出問題,可能是「排卵期出血」,血量較少,若間中出現亦無大礙。血量因人而異,有些長期營養不足的女孩的血量極少,是內膜不夠能量增厚的原故。經痛是女性一大困擾,一般經痛來自月經時子宮肌膜收縮和缺血,暖敷和止痛藥可舒緩一時。若痛楚極大,可檢查是否前列腺素過多。若月經未來前一星期已經痛,就要加倍小心,這不只是月經的問題,可能子宮生病,長期如此,就要找醫生檢查找出主因,因為暖敷和止痛藥效果不大。提醒自己,一時變化不要過驚,要耐心觀察,看看情況有否持續。月經來潮時免疫力變得脆弱,要加倍照顧自己。另外,由於胃部與子宮接近,因此飲冷飲會帶來不良刺激,也要注重鐵質的補充。
《黃帝內經》記載:「二七(十四歲)天癸至,任脈通,太衝脈盛,月事以時下,故有子。」中醫認為,女性生理以七年作一單位,天癸相等於性激素,任脈行陰氣,太衝又名氣街,通氣血,月經以月亮週期變化。月經問題,關係於腎氣(內分泌)、陰液、氣血等。腎氣出問題的人容易驚慌,面色黑,主要影響調期。陰液不足的人舌有裂紋,脈象剛陽,兩顴發紅(虛熱)。肝脾皆為製血的主要器官,虛則血少,實則多。肝更容易受情志影響,易悲易怒的人容易肝鬱氣結,產生痛楚。
中醫講求對證下藥,不是動輒紅棗水、四物湯就有效。若體質氣血不足,貧血,指甲發白,面唇白,月經會使人更加虛弱,要補氣血,可在月經未來時飲紅棗水、食鴨肉,端午更可飲用益母草。若傷情,氣血在胞中(子宮)鬱結,血氣通行不暢產生痛楚,舌暗紅,胸肋刺痛,情緒激動,就要疏肝解鬱,避免思慮過度,基本可用柴胡疏肝湯。月經調期不定可用定經湯,而四物湯是女性長期調理身體的方藥,一般在月經開始後第六天可以服用,連續三天,晚飯後服。更年期的女性若天天飲用,更是古代女性的養生法。由於每人證候各有不同,沒有絕對療法,遇上副作用更要立即停止而尋醫。只要注意陰液氣血充足和暢通,情志舒展,便可緩和月經不調。晚上按摩足部,針對肝經、腎經,頗有長效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